荀子是一位乱世哲人。他的思想和理论在乱世中产生,他的人格精神也在乱世中展现出耀眼的光辉。荀子的著述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珍宝,荀子的人格精神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他遵循儒家既重视社会责任,又注重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目标远大,勇于担当,追求真理,百折不回,构成了荀子人格精神的核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地认识荀子的人格精神。
1.目标远大
“学者,故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①这话是荀子说给别人的,也是荀子的人生目标。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比比皆是,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人生追求也不同。
当了官的士人,有的卑鄙污秽,有的恣肆放荡,有的贪财图利,有的触犯刑律,有的不讲礼义只热衷于权势。
没有当官的士人,没有才能标榜自己有才能,没有知识却吹嘘自己有知识,贪欲无度却佯装不贪欲,阴险肮脏大言不惭地称自己很谨慎诚恳,自命不凡,趾高气扬。
那些俗儒、贱儒,道貌岸然,衣冠楚楚,没有廉耻而又贪图吃喝,还为自己辩解说:“君子固不用力。”
荀子也奔走游说,但游说的目的与他们不同。荀子不为个人谋取官职和财富,更不为骗吃骗喝。荀子胸怀天下,一心推行他的治世主张,目的在于谋取华夏民族之和谐、统一。
荀子到过齐国、楚国、秦国、燕国,长平大战之后,在赵国最为困难的时候回到故乡。无论走到哪个国家,君王都非常尊重荀子,给他优厚待遇。但他不留恋丰厚的物质享受,他要寻找的是能够按照他的治世理论一统天下,让百姓安宁的圣主明君。
他对春申君听信谗言的回答是:“旋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锦,不知异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可见荀子是一位非常看重人格尊严的儒家学者,荀子目标远大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是那些趋炎附势、奴颜媚骨、祈求寻到一官半职的庸俗儒者完全不可与之相比的。
2.勇于担当
荀子所处时代的特征是纷乱与迷茫。列国争雄,战火纷飞,苍茫的华夏大地无一块平安乐土;异说四起,百家纷争,各色的华美言语令人迷茫无所适从。
荀子自幼学习的儒学在百家争鸣之中日趋衰落。黑暗中何处是方向,哪里有光明?荀子在黑暗中寻觅,在迷茫中睿智、冷静地分析诸子百家学说,坚定地做出选择:儒学所追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①是天下人的共同向往,唯儒学能使中华长治久安,是可以追寻的方向。眼前儒学虽有缺陷,不像其他学派受追捧,但是,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唯儒学能指导华夏一统,唯儒学能治理大一统之后的国家,唯儒学能给华夏带来光明。所以,对儒学要做的不是因其有缺陷而抛弃,而是完善和提升。
孔子去世近二百年,孟子也去世几十年,荀子勇敢地担当起完善和提升儒学的重任,如女娲之炼石补天,似大禹之导洪入海,与百家论战,最终将儒学引入社会实践,让儒学从衰败之境崛起腾飞,为建设中华大一统之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3.追求真理
大凡称之为思想家的人,其首要特征是揭示真理。真理客观存在,时代正是由一个一个真理被揭不、被实践而釗进。
荀子一生都在研讨学问,追求真理。他做学何从不人云亦云,更不看别人的脸色。他问天,问地,问人,问世,努力探寻人世间重大的未解之谜,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开创了许多项第一。
荀子研究学问不拘泥于经典,他以现实为起点,又以实践检验论是非,“敢为异说”,不怕“离经叛道”。他点名批评墨翟、宋鉼、慎到、田骈、子思、孟轲等比他年长又著名的学术权威。权威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撼动的。敢于批评权威者既需要自己的学问功底深厚,而且要有直面真理的勇气。
荀子最为大胆的是公然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为人类开启了一扇洞悉人性之门。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摘引过黑格尔的一段话:“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尽管荀子的性恶论后来被扼杀,但是其思想光辉却永不泯灭。
荀子之“敢为异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理论创新。在荀子之后的两千多年,正是因为缺少像荀子一样“敢为异说”的思想家,为儒学的封闭保守所困,没有理论突破,所以中华大地才陷入封建专制朝代更迭之循环,不能前进。
4.百折不回
荀子之一生是个悲剧。荀子的学说几遭门人的激烈反对、君王的轻视冷漠、小人的谗言诽谤。他到处游说,到处碰壁,以至于晚年流落在兰陵民间,依靠教书维持生计。
然而悲怆的命运并没有让荀子气馁丧志。反而更加展现出其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圣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