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拿马铁路公司和巴拿马籍工人的冲突,运河公司和哥伦比亚政府的交涉进行的并不顺利,这也是福特·本杰明挑拨巴拿马政府脱离哥伦比亚的真正原因。
客观上说,当日的冲突,巴拿马铁路公司虽然有很大责任,但错误并不全在巴拿马铁路公司一方,工人方面也有责任,如果工人们的情绪能够稳定一点,能够多一点耐心,采用更温和的手段和铁路公司交涉,那么最后的结果不会恶化的那种程度,毕竟巴拿马铁路的运营仍然需要本地工人的配合,所以运河公司最终还是会为铁路公司之前管理层遗留下来的问题买单。
工人们大概也是担心人走茶凉,所以才会采用“持械围攻”这种极端方式试图讨回自己应得的报酬,但运河公司作为一家刚刚入住巴拿马的企业,在某些事上也一定要表示出自己的强硬,这样才能减少将来可能的更多麻烦。
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最终酿成当日的惨剧。
现在运河公司的态度非常坚决,对于哥伦比亚政府,运河公司要求哥伦比亚政府保证,以后绝对不能有类似事件发生,哥伦比亚政府必需保证巴拿马铁路的运营不受到任何客观因素干扰,至于那些在当日冲突中遇难的工人,运河公司可以酌情给与补偿,但并不是以“赔偿”的名义,而且补偿的金额被限定在十万美元以内。
这样的条件,哥伦比亚政府当然不可能接受,如果是美国政府代表运河公司出面和哥伦比亚政府交涉,那么或许哥伦比亚政府会委曲求全,但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哥伦比亚政府还不想低头低的这么痛快。
即使是姿态,哥伦比亚政府也要表现的强硬一些。
和对待巴拿马政府不同,运河公司虽然也对哥伦比亚政府官员进行贿赂,但贿赂的力度并没有对待巴拿马政府那么大,毕竟哥伦比亚政府和巴拿马政府不同,县官不如现管,哥伦比亚政府的胃口也更大,运河公司不可能满足哥伦比亚政府的所有要求,否则将来会遗患无穷。
从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运河公司特派的谈判小组和哥伦比亚政府先后进行了四次谈判,但都没有在处理冲突事件的意见上达成一致,运河公司管委会逐渐失去耐心,既然哥伦比亚政府油盐不进,巴拿马公司又已经顺利组成,那不如换个思路,或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关于这一点,李牧和洛克菲勒的意见再次惊人的一致,J·P·摩根虽然感觉有些不妥,但也没有表示强烈反对。
牵涉到自己的利益,J·P·摩根也会走下神坛。
八月底,为了彻底解决双方的争执,谈判现场终于从波哥大来到巴拿马,运河公司和哥伦比亚政府组成联合工作小组进驻巴拿马,准备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前提下,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巴拿马,运河公司一方的代表和哥伦比亚政府的代表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
虽然巴拿马运河还没有正式开凿,但运河公司在巴拿马地区已经有了足够的存在感,巴拿马公司、巴拿马铁路公司、以及运河公司等数家企业的入驻,使得巴拿马城几乎成为运河公司的天下,运河公司的谈判小组是代表运河管理委员会出面,等于是总公司来人,在巴拿马自然受到几家兄弟企业的热情招待。
为了招待谈判小组,巴拿马公司在巴拿马城租借了一个据说是属于殖民时代总督所有的一座城堡,作为谈判小组的驻地。
当谈判小组乘坐的客轮停靠在巴拿马港的时候,为谈判小组准备的汽车已经等候在码头上,罗伯特·克洛宁、福特·本杰明、伦纳德·吉尔莫等各公司领导层,以及埃迪·豪斯曼等巴拿马政府官员到港迎接。
简单的欢迎仪式之后,联合工作小组的成员们分别上车,准备前往垦丁城堡参加运河公司为联合工作小组准备的欢迎午宴。
上车的时候,不同待遇开始逐渐显现,同处于联合工作小组,运河公司一方的成员乘坐的是巴拿马公司准备的汽车,而哥伦比亚政府官员乘坐的则是巴拿马政府准备的马车。
其实正常情况下,马车就是哥伦比亚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但有汽车作对比,马车就显得实在是上不了台面。
“这是为什么?”联合工作小组副组长,哥伦比亚外交部美洲司司长伊格纳茨·罗素表情难看,看着绝尘而去的车队,脸色阴沉的能滴下水来。
“这是巴拿马公司从美国带来的汽车,他们有权力决定汽车的使用,所以——”埃迪·豪斯曼耸肩摊手,虽然这个答案让埃迪·豪斯曼感觉到屈辱,但埃迪·豪斯曼也是无可奈何。
埃迪·豪斯曼知道,这是巴拿马公司为了挑拨巴拿马政府和哥伦比亚政府之间关系的一部分,虽然这手段有点无耻,但不可否认,巴拿马公司成功了,对此,埃迪·豪斯曼不仅没有立场反对,反而有隐隐的期待。
“巴拿马公司?是运河公司吗?”伊格纳茨·罗素不了解巴拿马公司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