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脊上的“敖包”是孙一留给满洲兵的临别礼物,灵感来自土八路对付鬼子的招数,采用的高科技技术却甩出去土八路足足十万八千里。
石块“敖包”的中心是五六块炸药包,其中一块炸药包上插入了一支起爆管,
起爆管通过并联的四个触点开关连接到一枚锌氧电池,任何一个触点开关都可以引爆“敖包”。
以前联军的电三眼铳采用的是电池加线圈的断路高电压激发电火花技术,起爆管采用的是大电流电阻丝发热技术。
起爆管的结构十分简单。两根拧在一起的粗漆包铜丝,末端点焊上去一小段非常细的铁丝搭桥。铁丝外裹一小疙瘩的氯酸钾加木炭,外敷一层松香。整个起爆管用一根空心的芦苇管套装。
当起爆管通电,细铁丝的电阻远大于粗铜丝,细铁丝发热,引爆铁丝外的敷药。
整个起爆管的关键工艺就在于那一小段非常细的铁丝,以前由于联军铁的质量不高,很难拉出细丝。但是电解得到的纯铁非常柔软,一小块纯铁就可以轻松拉出很多起爆管的桥丝。
采用起爆管后,布置地雷的引爆触点变得灵活。所谓引爆触点,就是类似电路开关性质的东西,连通电路就算是接通了触点。触点可以采用并联电路,任何一个触点被接通,都可以使地雷爆炸。触点也可以采用串联电路,只有所有触点同时被接通时才会引爆,应用于专门炸敌人的大队人马。
以前联军将铁罐硫酸铜电池用于一次性的地雷,孙一认为太浪费,成本低廉的锌空气电池是孙一的得意之作。
锌,明朝人叫做“倭铅”,对明朝人来说是排在“金银铜铁锡”五金之后的便宜金属。
联军很容易从大板升的铜铺子里搞到了一些锌锭。工匠们把锌锭用铸造的办法加工成锌箔。
孙一以锌箔为阳极,以石墨为阴极,以低电阻碳为填充物,制成高大上的锌空气电池。
具体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用一支小小的瓦罐作外壳,紧贴内壁衬入一圈锌箔,再衬入一层棉布。
向瓦罐中放一些低电阻木炭压实垫底,在瓦罐正中央插上石墨电极,再向石墨电极周围均匀撒上木炭,将石墨电极周围的木炭压紧,压得越紧,电池的性能就越好。向木炭上倒上少许浓盐水使其湿润。一直重复上两个步骤,直到瓦罐中填满木炭。
制作完成。
锌空气电池的原理是锌箔同木炭孔洞中的氧气的反应,电压可达到1.4伏,后世从助听器的纽扣电池到电动汽车采用的都是同类技术,又叫做锌氧电池。但是孙一的锌空气电池容量小、寿命短,做好之后即使不用几周之内就会失效,不过应用于一次性的地雷点火正合适。
孙一的锌空气电池技术关键中的低电阻碳烧制工艺与制作黑火药的木炭完全不同。后者是将木柴在完全隔绝空气加热,使其逐步炭化;而前者的制作就相对复杂:使木柴先在氧气充足的环境燃烧起来,再使其在缺氧的环境下炭化,在木柴刚炭化完毕时给予其充足的氧气使其再度燃烧,此时木炭燃烧的温度极高,高温下木炭的微观结构发生石墨化,因此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这样得到的木炭也称为白炭。
白炭百姓们都会烧,但是孙一没有采用百姓们的用窑花几十天的时间去炼炭的方法。
孙一采用一个底部通风的小木炭炉,先通风使红柳木充分燃烧,在火焰最大明亮而稳定的时候关闭风门,使火焰变小,几分钟后火焰渐渐熄灭,碳化逐渐完成,这时迅速打开风门,鼓风五到十分钟,再把木炭炉封火密闭十分钟,就得到低电阻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