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横亘于寿州之北,乃是中原和南方的交界之处,就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保护着江淮之地。
正所谓“守江必守淮”,江淮乃是一体,有了淮河防线,割据南方的政权才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反之,如果来自中原的军队在江北站稳脚跟,与江南政权隔江对峙的话,那么千里江防,处处都可能成为对方的突破口。
所以十多年前杨行密彻底击败孙儒,重新占据了广陵后,没过多久便大举出兵北上,连续夺取了淮河南岸的寿州,泗州,楚州,濠州以及光州,然后依托这里的有利条件建立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作为对抗朱全忠的最前沿。
有了这条防线,淮南的战略安全才得到了初步的保障,并且在八年前的清口之战,一举挫败了朱全忠的南下计划。
一般来说,从中原出兵征伐江淮的话,有东西两条路线,其中走东线就是从楚州渡河,沿着大运河直扑广陵。当年清口之战时朱全忠便是选择的这条路线,结果却遭到了惨败。
而这一次,朱全忠选择了西面的路线,事实上这也是历史上大多数中原征伐江淮时所选择的路线,前秦苻坚和后来的周世宗柴荣都选择了这条路线。
这是因为走西线的话,只要攻下寿州后,前方面临的就是淮南平原,地势平坦,就是有几条大江大河也是水势平缓,利于进军;而即便战事不利也可以沿原路退回便是,只要殿后的人不要过于无能,断不致全军覆没。
但这条路的最大问题就是寿州这座坚固的城池。如果寿州城里的敌人有足够强的战力,即使选择绕开寿州而行,其后路和侧翼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所以要走西面路线的话,就不得不先行攻下寿州,至少也要先将寿州团团包围起来。
九月中旬,梁军集合完毕,开始渡河南下。
兵马过万便是无边无际,更何况如今梁军有二十万大军,若是全部放在一起的话,没有哪一处战场能够同时容纳这么多的士兵,同时后勤保障也难以维持,所以分兵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一次朱全忠选择分兵三路,其中西路由杨师厚率领,共三万人,攻光州;东路由康怀贞统领,共五万人,攻濠州;剩下一路十二万大军则由朱全忠亲自率领,从颍州渡过淮河直扑寿州。
淮河南岸,望着正源源不断渡河南下的大军,朱全忠一时豪气勃发,心中充满了必胜的希望。
三天前,梁军抵达淮河边上时,一万五千淮南军已经在李承嗣的率领下在淮河南岸严阵以待了。
对于淮南军提前做好准备,朱全忠一点都不感到惊讶,毕竟二十万大军的出征声势是何等的浩大,根本不可能瞒过淮南军的细作。
不过今年淮河的水位比较浅,加上这一次南下他又刚好赶在了淮河的枯水期,如今淮河水流平缓,而且河水不深,不利于淮南水军的发挥。
所以在梁军从多个地方同时强行渡河,并且已经占领了几处坚固的阵地后,李承嗣见无法阻止梁军渡河,便率军撤回了寿州,准备坚守待援。
这样一来,梁军便以极为微小的代价的渡过了淮河。
初战的顺利让朱全忠感到非常高兴,更让他高兴的是,在投靠他的几个当地向导的帮助下,他们还成功的找到了几处河水较浅,步兵能直接涉水过河的地方,这就大大加快了梁军的渡河速度,同样也减轻了对船只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