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3看书网 > 我与超级AI谈恋爱 > 第三百一十六章 在镜头面前

第三百一十六章 在镜头面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不得不说BB@C的纪录片摄制团队十分职业,而任何一个行当,职业化是最好的标杆,这是检验水平的最客观的尺度。

纪录片摄制是介于新闻专题片和电影之间的那个视频分类,它既要忠实于镜头表现主体,又要通过编排和二次加工来发掘主体背后的元素。

而这两点也是检验摄制团队职业化程度的重要卡尺。

能够将这两点做到水乳交融的摄制组,显然就是职业化完成度最高的团队。

从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就可以窥见一斑。

一个早上的时间,肖特几乎没有受到来自摄制组的任何打断和指派,他就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该干嘛干嘛,除了在跑步机上跑步时,由于镜头的变焦表现不够完美,肖特加跑了一次,也正是因为加跑这次,他的汗滴比之前出的更大,摄制组捕捉到了这颗豆大的汗珠,一个大特写,只见汗珠顺着肖特的脸庞滑落挂在了脸颊上,他伸手一抹一甩,镜头竟然能够跟着飞了个甩镜,跟射击游戏中的甩狙一般,非高手莫能为。

镜头知道捕捉什么,捕捉到的镜头将会在后期制作中用作什么用途,比如转场、CG建模、分层特效等等,一个心里没点逼数的摄像不是好摄像,在国内,这叫摄像要有编导意识。

其实这不准确,准确地说法应该是融入。

这并不是一个多么高深莫测的词汇,即要求摄影师要带着对拍摄主体十二分的专注来判断他的内心并从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主体的镜头语言故事板逻辑表现,这应该是纯镜头语言,所以说,一个好的摄影师就是半个编导。

眼前这位高头大马金发碧眼的摄影师就是这个级别,当然,B组那个也不错。

所以说,这才是纪录片,尽量减少人为“导演”的痕迹,融入表现主体。

在国内,常见的所谓纪录片拍摄模式是你得带多少灯、轨道要几弯几直……这还算是半专业的,更常见的是那种带着灯却不知道如何摆,瞎叽吧乱摆,瞎叽吧乱导的摄制组,这样的摄制组导演一般需要一个监视器,一个导演椅,对每一个镜头都像“电影级”一般孜孜以求,然后任意摆布拍摄主体,美名其曰,这是艺术严谨。

这样的摄制组出来的所谓纪录片千篇一律,镜头工整却是死的,解说词像那么回事却更像是公文写作。

一个行当里,这样的现象多了,似乎就慢慢成了行业标准,对行业本身来说,这是灾难。

所以纪录片日趋式微是自己搞死了自己,慢慢地,一些有着独特视角的半专业人士凭借着兴趣开始在某一个熟悉的领域玩起了纪录片,这可能是灰烬之后的火花,不至于火种熄灭,是纪录片未来的希望之所在,不过,这样的纪录片领域难出大师,俗称一部歇。

所谓涅槃莫不如是。

宁做极少数不做大多数,这是艺术。

而纪录片是电视新闻领域唯一的艺术形式。

话说回到肖特之家的拍摄现场,直到早餐完毕,肖特准备出门之时,才想起了这个摄制组,他把维妮叫到身旁,“给他们每人封一个红包,实在是够水准,感觉这个片子一定能成!”

维妮点点头……

肖特换鞋子准备出门了,拿起了自己的车钥匙,这时,摄制组的编导走了过来,十分礼貌地说:“肖特先生,请您留步,能否在您上班路上跟拍一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